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与成果转化活动在京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08-09 来源: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

2025年8月8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盛大启幕。作为大会同期官方活动,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联合北航具身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北航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中关村科学城具身智能产业专委会、《中国科学:信息科学》编委会共同承办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与成果转化活动暨第64次《中国科学:信息科学》前沿学术沙龙”成功召开。

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总经理蒙洋主持会议

活动以“具身驱动未来,融合赋能生态”为主题,由创新中心总经理蒙洋主持。汇聚了来自高校、科研机构及产业一线的专家学者,聚焦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与科技成果转化,围绕具身智能技术创新、项目育人、产业落地与学术前沿展开深度探讨。创新中心通过本次活动进一步串联产学研资源,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助力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加速落地。

 

产教深度融合,
共筑产业协同新范式

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聚焦“产业创新与成果转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吕卫锋在致辞中表示,北航将继续坚定服务国家战略,积极推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联合多方力量协同发力,共同培养既懂技术原理又通产业实践的复合型人才,推动更多实验室成果走向广阔市场,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贡献北航力量。

吕卫锋校长致词

北航具身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魏洪兴分享了《项目制育人探索与实践》,介绍以真实项目为牵引、跨学科协同推进的项目制人才培养模式;北航宇航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神舟十六号乘组航天员桂海潮围绕《具身智能空间机器人发展现状与展望》系统介绍轨道与星球表面空间机器人的最新进展与应用案例;北航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余贵珍在《无人驾驶与具身智能》中介绍具身驾驶机器人从特殊用途驾驶机器人、工程机械驾驶机器人到公共场景应用的演进过程;北京加速进化机器人有限公司副总裁苏颖结合企业实践,介绍具身智能机器人在教育普及、赛事体系建设与产业化应用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在第二阶段的前沿学术沙龙中,来自银河通用、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和复杂关键软件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的专家学者,围绕合成数据驱动VLA大模型的产业化路径、空间智能在大模型时代的挑战与机遇、多模态具身大模型的一体化架构、通过人类运动解锁人形机器人灵巧性、基于扩散策略的智能系统新架构等具身智能核心技术展开深度交流。一系列高水平报告展现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学术引领力与技术前瞻性。

 

致力枢纽搭建,
创新中心持续深化成果转化

本次活动是创新中心推动具身智能领域产学研融合的又一实践。近年来,创新中心围绕具身智能领域成果转化,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一是积极参与中关村科学城具身智能产业专委会建设,担任主任单位并协同各副主任单位和成员单位开展创新能力调查和技术产品摸底工作,通过党建促进产业聚集、协同发展,建立“技术需求库”与“成果库”,收录企业需求200余项、前沿技术成果1000余项,实现智能匹配。二是打造“中试孵化平台”,提供从原型到产品的工程化服务,链接40家上下游企业,促进9项产业链相关战略合作。三是聚焦“技术协同创新”联合领域龙头企业,协同高校、科研院所,共同进行相关“卡脖子”技术公关,特别是在机器人操作系统、核心零部件和人工智能应用等领域,促进核心技术突破与转化、产业化。四是重视“校企合作共建”,与北航和智眸科技联合共建北京市首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联合研发平台——“精密制造联合研发平台”、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数字经济专硕实习实践基地,通过推动校企双向联动,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高素质人才。五是牵头建设“机器人产业集群”,立足于海淀区聚集上下游151家企业,通过搭建平台、汇聚资源、共享服务,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加速创新要素集聚与价值释放,并于2024年入选工信部国家级产业集群。

本次活动汇聚产学研多方智慧,充分展现了我国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创新活力与成果转化能力,为构建开放协同的产业生态提供了重要交流平台。未来,创新中心将继续秉持协同创新的理念,进一步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的合作,持续打造高水平的学术与产业交流平台,推动更多前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我国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