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加速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健康中国2030” 战略持续深化实施。智慧医疗作为提升民生福祉、推动医疗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赛道,已被明确纳入《“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等多项国家级政策规划。从战略导向看,国家持续释放“医疗+AI+机器人”深度融合政策红利,推动医疗服务模式从“传统供给导向”向“智能精准服务”加速转型;从行业痛点看,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临床流程效率瓶颈、紧急救援场景覆盖不足等问题突出,亟需硬核技术创新破局;从民生需求看,“便捷就医、精准诊疗、安全用血”已成为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核心诉求。在此多重背景下,“机器人+医疗” 融合创新成为推动医疗行业高质量发展、落实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
作为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在机器人领域深耕多年,已在能源巡检、工业智能检测、汽车制造自动化等领域形成经市场验证的成熟解决方案,不仅锤炼出机器人技术在复杂场景下的高效适配能力,更积累了从核心技术研发到规模化产业应用的全链条经验。
依托跨领域技术沉淀与产业实践优势,创新中心推动机器人技术向医疗领域跨界延伸,成功攻克导诊、血液管理、应急救援等医疗环节智能化难题,助力智慧医疗从“概念探索”迈向“临床落地”,为医疗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聚焦临床核心需求,
多场景医疗机器人构建智慧医疗“新范式”
创新中心以“场景化、智能化、临床化”为导向,聚焦医疗机构诊疗全流程痛点,推动多类医疗机器人规模化应用,全方位赋能医疗效率提升与服务升级,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中心方案”。
创新中心与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深度合作,在门诊大厅及各楼层关键节点部署智能导诊机器人。该机器人集成智能语音交互、动态路径规划、全流程业务指引三大核心功能,可精准引导患者完成“挂号-就诊-检查-取药”全流程操作,有效减少患者排队等待时间。经实践验证,门诊整体流程效率提升30%以上,显著缓解门诊服务拥堵问题,让“便捷就医”从政策理念转化为民生实效。
图为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的导诊服务机器人
创新中心联合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研发的全国首套“血液标识与包装机器人系统”,于今年“世界献血者日”率先投入使用,并在服贸会期间正式进行成果发布,标志着我国采供血流程智能化迈入新阶段。

图为全国首套血液标识与包装机器人系统
该系统由6台功能各异的智能协作机器人组成矩阵,集成机械手、AGV(自动导引车)、视觉识别系统与衔接设备,融合信息化、自动控制与工业机器人技术,重点围绕血液制备后“隔离与放行”关键环节,实现三大突破:
全流程溯源可控:构建“血液取拿-标识-包装-转运”无间隙智能链路,全程可视化监控,保障血液流转安全,筑牢临床用血安全防线;
高效率合规操作:大幅降低人为干预,血液处理效率提升50%,操作合规率达100%,破解传统流程“效率低、易出错”痛点;
全链条配套升级:同步研发血液外包装专用盒(兼顾透气性与设备操作性,直观显示血液成分、保存温度等关键信息)与数字孪生管理平台(实时监控自动化系统运转状态,构建“物理设备-数字映射”全链路数字化管理体系)。
目前,该系统已成为全国采供血机构智能化转型的“样板工程”,为“机器人+医疗”深度融合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路径与实践经验。
聚焦重大疾病诊疗中的流程繁琐、数据采集难、评估标准化不足等临床痛点,创新中心联合相关医院研发功能完备的脑血管病专用查房机器人。该机器人集成智能识别、语音交互与体征监测功能,有效优化查房流程,提升脑卒中患者病情监测的及时性与精准度,助力临床决策智能化。
通过真实场景验证,该系统在减轻医护负担、提高查房效率与数据规范性方面表现突出,为重大疾病智能化管理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路径。
二、攻坚应急救援痛点,
急救智能机器人拓展紧急医疗“新路径”
聚焦极端环境下的紧急医疗救援场景,创新中心联合北京301医院启动“伤员智能急救”课题研究,致力于研发智能急救机器人。目前,已完成多轮模拟场景测试,不仅填补了极端场景下紧急医疗救援的技术空白,更助力构建“平急结合”的医疗救援体系,为强化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拓展新路径。
三、搭建协同创新平台,
凝聚多方力量引领医疗机器人发展“新方向”
创新中心坚持以“医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核心,搭建集平台建设、赛事推动、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加速医疗机器人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
共建创新平台:联合华北理工大学成功申报“肿瘤智能诊疗技术与装备河北省工程研究中心”,并与其附属医院共同建设“京津冀医工融合教研与产业转化平台”和“医疗健康创新基地”。通过整合医学资源与工程技术力量,实现临床需求与机器人技术创新的精准对接,加速诊疗新技术的研发迭代与成果转化。
以赛事促融合:今年9月14日,创新中心作为第七届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医疗应用场景)协办单位,全程参与赛事策划、技术支撑与评审组织。总经理蒙洋作为评审专家,围绕“技术创新性、临床价值适配度、产业化可行性、社会效益辐射力”四大维度开展综合评估,为行业遴选优质项目,为发展把脉定向。
图为第七届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医疗应用场景)现场
通过平台共建与赛事驱动双轮联动,创新中心有效汇聚高校、企业、医院等多方资源,推动技术攻关与真实需求精准匹配,助力构建开放协同、价值共创的医疗机器人创新生态。
回顾创新中心在“机器人+医疗”领域的探索历程,一系列从临床需求出发、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实践成果,已初步构建起覆盖“诊前—血液保障—应急救援”全链条的智慧医疗应用图景。创新中心不仅实现了多项“从0到1”的技术突破,更推动智慧医疗从概念验证走向规模化临床应用。这些扎实的阶段性成果,验证了“机器人+医疗”融合的可行性与价值潜力,为后续拓展更多智能化应用场景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践行“机器人+”战略,
构建跨行业智能发展“新生态”
当前,全球正加速进入“智能体时代”,机器人技术已成为重塑产业形态、激活经济动能、提升民生福祉的关键力量。北京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依托政策精准赋能、高端人才集聚、多行业场景富集及产业链完整配套的综合优势,已成为全国“机器人+”产业创新的核心策源地与实践高地,为跨行业技术融合奠定坚实基础。
创新中心作为推动“机器人+”多行业融合发展的核心载体,依托多年深耕形成的跨领域技术积淀与全场景落地实践经验,正以“技术复用、生态共建”为核心路径,推动创新资源向医疗、能源、制造、城市服务等重点行业场景精准流动、高效赋能,为各领域智能化转型升级提供关键支撑。
下一步,创新中心将持续以“机器人+”战略为核心牵引,深化技术创新与多行业场景落地的深度融合,不仅为北京建设全球领先的“机器人+”产业高地、打造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提供核心支撑,更将积极服务国家“制造强国”“健康中国”等重大战略,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之力赋能多行业高质量发展,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民生福祉不断提升筑牢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