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工智融 赋能健康 | 京津冀医工融合教研与产业转化平台成立仪式暨首届医疗健康机器人产业创新论坛活动

发布时间:2025-04-14 来源: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

       4月11日下午,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联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共同举办“医工智融 赋能健康 京津冀医工融合教研与产业转化平台成立仪式暨首届医疗健康机器人产业创新论坛活动”,旨在促进医疗与工程深度融合,加速医疗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协同发展。政府部门领导、医疗行业专家、机器人龙头企业代表、高校师生等参会。

       领导致辞      

 

 

       河北省卫健委健康河北指导中心书记、主任吉学在致辞中表示,此次聚力打造京津冀首个医工融合教研与产业转化平台,是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在河北落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创新实践。希望通过此次战略合作,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医疗机构的临床资源优势,以及平台的协调转化优势,通过跨区域、跨领域、跨次元的协同创新,为京津冀医疗资源一体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唐山市工信局副局长张振国指出,医疗产业已迈入“新智造”引领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供需对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希望通过本次交流,进一步凝聚共识,通过政府、企业、高校、医院等多方携手,将唐山打造成为“技术共研、场景共创、成果共享”的医疗产业创新高地。

 

 

       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总经理蒙洋表示,当前,医疗机器人已突破传统工具的物理边界,正在构建“感知-决策-执行”的闭环智能体系。他提出构建三大创新支柱的三点倡议,一是打造“需求-研发-验证”的闭环创新体系,将临床痛点的数据化建模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二是建设医工交叉人才培养矩阵,着力培养精通临床路径规范并深谙工程科学原理的跨领域复合型专业人才;三是建立跨领域技术融合平台,推动5G、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与医疗场景的有机嫁接。
       华北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附属医院院长孙国贵介绍,本次与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合作,旨在推动以医疗健康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团队集中高效精准对接,助力京津冀医疗健康产业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协同创新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河北省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单位代表裴文良出席活动。

       正式揭牌      

 

 

       河北省卫健委健康河北指导中心书记、主任吉学,唐山市工信局副局长张振国,共同为“京津冀医工融合教研与产业转化平台”揭牌。该平台是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合作成立的河北省内首个京津冀医工融合教研与产业转化平台,旨在以需求为导向,推动医疗、康养实践中的“堵点”与技术团队集中高效精准对接,通过构建“临床应用-人才智库-技术研发-市场应用”的全链条产业平台,优化资源配置,集聚创新要素,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塑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和创新能力,助力京津冀医疗健康产业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总经理蒙洋,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院长孙国贵,共同为“医疗健康创新基地”揭牌。该基地是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建立的国内首个医疗健康创新基地,致力于促进源头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界,让更多创新成果惠及患者。通过驱动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与医疗健康领域创新融合,持续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效率及患者体验。

       学术交流      

       在学术交流环节,特邀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副研究员汪洋,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小俚,分别以《人工智能与手术机器人协同创新中的外科医生角色重构:技术边界、临床决策与伦理挑战》、《脑机接口:无创脑功能检测与调控技术》为题,进行主旨分享。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及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代表围绕人工智能与腔镜手术机器人探索实践、骨科手术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智慧医院建设思考感悟等进行主题分享。
       本次活动以新质生产力为牵引,致力于塑造医疗产业新动能、新优势,赋能新时代医工融合发展路径,驱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共振”,展现出京津冀地区提速创新、竞标争先的良好势头。本次活动不仅为医疗行业带来了崭新的视角和创新解决方案,也为科技企业提供了关键的市场反馈和合作机遇。展望未来,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将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持续深化医工融合创新实践,加速机器人技术与医疗场景的深度耦合,加速推进实现“健康中国”这一宏伟愿景。